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即墨卫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11月01日

【即墨清官廉吏】(六)

周如砥:勤政廉洁 好学重教

新即墨      2024年11月01日     

新即墨2024年11月01日04版面


  周如砥画像。
  明清时期,即墨周氏家族勃兴,妇孺皆知。周氏子孙人才辈出,他们不仅以功勋卓著闻名于世,更以清廉正直、文学造诣深厚而广受赞誉。其中,章嘉埠周氏的主要代表人物周如砥,熟读儒家经典,熟悉典章制度。然而,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章(为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更是他那清廉自律、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周如砥在官场上始终坚守原则,不贪不腐,以民为本,深得民心。他官至国子监祭酒(掌管国学诸生训导政令)、经筵学士,辅佐帝王,传道授业。在他去世后,朝廷更是追赠他为礼部右侍郎,以表彰他一生的清廉与贡献。
  周如砥(1550—1615),字季平,号砺斋,生于即墨张家埠村(今段泊岚镇西章嘉埠村)一普通农家。九岁时父母去世,后来弟弟也因病去世,这对周如砥打击很大。那时的他整日抑郁寡欢,伯父周民为了让他尽快摆脱这种状况,专门在东瓦戈庄修建了房舍,让他在那潜心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复一年的刻苦攻读成就了周如砥,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考中进士。
  周如砥的一生都在恪尽职守,以清廉自守为座右铭。他以深厚的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时刻不忘提醒皇帝应心系百姓,与民同甘共苦,做一个明君圣主。在《论君民一体之意》中,他深刻阐述了皇帝应如何平衡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指出“圣主富民,强主富国,乱主富府库”,这一观点不仅展现了他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更体现了他对清廉政治的执着追求。周如砥深知辅政者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不仅在自身修养上严于律己,更积极撰写奏议如《论无欲然后可与言王佐》,劝谏皇帝慎重选拔品德兼优的清廉人才。任国子监祭酒时,周如砥更是将清廉教育视为己任。他精心挑选了历代宦官中严于律己、事迹突出的典范,绘制成《中学始肄》图录,并亲自撰写序言,将其刊刻印行作为教材。他亲自执教,向宦官们传授自律之道,希望他们能够以此为鉴,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同时,他还建议皇帝将此书晓谕太监,鼓励他们效仿图中楷模,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宫廷环境。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支持,更在宦官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时的政治生态注入了一股清流。
  周如砥自律甚严,操守清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立朝以严、重自持。当四明盛时,天下士多出其门,如砥旅谒外不一造膝”。立朝为官20余年,周如砥“布衣蔬食,然如寒生”,在京都无一椽私第,也没有别院。他住的馆舍都是因闹鬼别人不敢去住的房子。好友董其昌这样评价他:“其学以不欺,幽独为主,以简默坐忘为乐。不标名,不树异,视荣枯进退如四时寒暑之淡如也。”当时很多官吏士子都很敬佩他的品行,崇尚他的文章,纷纷慕名前去拜访。
  他曾先后两次奉旨赴河南、山东谕示藩王,大小馈赠一概谢绝。有一次,有个督运指挥运送的粮草被水浸泡,探知周如砥与相国有师生之谊,就以千金进献,谋求解脱过关。周如砥把他严厉训斥了一番,并没有帮他。
  周如砥尚仁重义,仗义执言。大学士沈一贯主朝政,京官多巴结投靠,周如砥除例行参见和有公事外,不至其室。有一次,沈一贯对学士庄天合、区大相处分不当,周如砥为他们抱不平,沈一贯便怀恨在心,后翰林学士升迁常将周如砥殿后。沈一贯又借“妖书案”将礼部尚书郭正棫构陷入狱,欲杀之。太子闻讯大怒:“何以欲杀我好讲官?”时周如砥任太子师,与同僚唐文献、杨道宾、陶望龄往见沈,沈一贯推说无意杀郭,并向来访者致谢。此后沈一贯不得已稍作收敛,却对来访劝解者衔恨而暗加压抑。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如砥同年骆孝廉得罪上官,被构陷成死罪,向周如砥求救。周如砥慷慨帮其昭雪,虽屡忤上官仍仗义执言。
  周如砥好学重教,关心家乡教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敕毁崂山海印寺,他力请当局将所拆木石等运回即墨用于重修文庙。工程完成后,周如砥亲撰《即墨重修先师殿碑》以纪之。在周如砥的影响带动下,周氏子弟研习学问,著书立说,渐成风气。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子周士皋再中进士,清顺治十二年(1655)其孙周蕃于又中武进士,加上这期间选贡入仕的六世周如锦、七世周燝、周炳等人,章嘉埠周氏子弟在科举方面取得的成果一时呈井喷之势,名动乡里。据不完全统计,从周如砥起,章嘉埠周氏族人先后有30人创作有著述57种200余卷。仅清同治《即墨县志》收录的周氏族人的诗文就有20篇(首),著作15人27部130余卷。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周如砥在即墨城里南汀街的家中端坐而逝,谕赐祭葬于即墨城北二里河南之阡,墓前树立神道碑和“大司成坊”。
  周如砥是明代即墨唯一的翰林学士,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章嘉埠周氏家族“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的家风家训,开创家族辉煌,值得后世敬仰和学习。
(即墨党史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