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创新法治服务 赋能乡村治理
新即墨
2023年11月02日
新即墨2023年11月02日02版面

区司法局联合工商联组织“公益惠企律师团”开设法律大讲堂。
区司法局以“三化”建设为契机,以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充实法治服务力量、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为着力点,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聚焦“规范化”,持续完善产业振兴保障机制
合同规范管理不断向基层延伸。借鉴区、镇(街)两级规范政府合同管理工作经验,将前期区司法局制定的《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作为村(社区)法律顾问审查农村合同的指导性文件,组织引导法律顾问加大对村庄合同的审查把关力度,降低村庄签约履约风险。目前,各司法所已组织法律顾问审查农村合同877份,提出修改意见262条,村庄合同管理更加规范。
律师参与为农村“三资”管理注入法治保障。为协助镇街破解农村“三资”管理难题,区司法局明确要求司法所和社区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融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法律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村庄干部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和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法治惠企”激活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律师赋能法治惠企新模式”是区司法局打造的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区司法局不断推动“法治惠企”落地落实,切实用法治方式解决乡村企业实际问题,促进乡村传统产业良性发展。北安办事处南林戈庄村一家建材企业,在惠企团队帮助下,从强化用工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工管理三个方面完成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在惠企团队帮助下,龙山街道南葛后街村与附近产业园联合打造“共享工厂”,既解决了附近企业厂房不足的燃眉之急,也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实现村庄与企业共赢。
聚焦“正规化”,持续充实文化振兴法治元素
“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在基层已建立一支由村(社区)干部、调解员、致富能手等优秀乡村人才组成的764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邀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定期分批开展培训、轮训、案例解析等方式,该队伍的法治素养得到持续提升,在防范诈骗、乡村振兴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和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在村庄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0余万份,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60起。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开花结果。区司法局通过示范创建活动,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区已创建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走在前列。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在全区培育一大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运用法治讲堂、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培训。将承担农业农村行政检查、行政执法的单位划分为23个“结对子”小组,与示范户开展“结对子”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指导和跟踪,为示范户释法、释疑。期间,拍摄制作农村学法用法小视频18个,其中6个视频被“学习强国”等平台采用,2个视频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村学法用法故事优秀短视频。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聚焦“数字化”,持续提升基层治理参与深度
创新“1165”社会治理机制。蓝村司法所联合街道共同创新打造“1165”社会治理机制,并在全区推广。该所以党建为统领,建立“1”支街道、社区、村居三级专职政法委员队伍,搭建“1”个依托网格化社区治理联动处置系统为核心的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统筹协调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等“6”支队伍,发挥事件上报、矛盾化解等“5”项效能,实现了“融合资源惠民生、联防联控护平安”治理目标。
探索“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径。温泉司法所联合街道积极探索出“法治、自治、智治、德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水平,以网格“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进辖区各项民生工作落实、落细、落稳,不断织就辖区服务“锦绣图”。
打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链条。全面打造区、镇街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通过聚集镇街、司法、公安、法院、村居、律师等多方力量,实现快速反应、灵活处理普通纠纷,集中攻克疑难复杂案件,有效实现全区矛盾纠纷化解数量质量双提升。创新“互联网+社区”诉源治理模式。推广建成11处社区互联网诉讼服务工作站,工作站遵循“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在前、法院裁判终局”思路,结合“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凝聚社会治理力量,发挥社区熟悉情况、群众认可的优势,大幅提升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成功率。
(沈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