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新即墨
2025年01月10日
新即墨2025年01月10日03版面
(上接二版)
二、202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按照区委一届八次全体会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努力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创海洋优势、培育现代产业、支持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乡村振兴、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奋勇争先,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在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总定位和青岛市“打头阵、当先锋”新征程中展现即墨担当、作出即墨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更实举措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实现以进促稳目标。更好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抓好存量政策落实,积极争取增量政策,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总投资984.3亿元的18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实施即热集团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全年实施技改项目220个、完成投资26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争取更多专项债、特别国债和政策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70%以上。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积极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策划开展“四季特色”促消费系列活动。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持续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吾悦广场、1979文化创意园、比亚迪运营中心投入运营,长阡美食街完成改造,加快打造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有序增加高品质住宅供给。实施直播电商提升工程,搭建电商直播即墨专区,网络零售额力争增长10%以上。深挖“温泉+冰雪”旅游潜力,提升海洋温泉节、老酒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强化宣传引流和市场开拓,释放青岛冬季旅游新活力。重拳整治消费领域突出问题,营造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强化有力度的支撑。强化金融赋能,引导金融机构发力“五篇大文章”,力争银行机构贷款规模突破1800亿元。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墨城菁英”储备工程,高标准建设青年人才社区,力争新引育领军人才30人次以上。强化用地保障,用好土地储备专项债盘活闲置土地等政策,统筹开发区闲置楼宇资源,建成启用陆港智能装备、融通融园等一批专业园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更高站位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持续壮大特色优势。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进一步做强海洋科研。依托蓝谷海洋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深度参与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聚力打造海洋科学城。持续发力海洋人工智能,服务崂山实验室完善“瀚海星云”科学智能底座,提升“问海”等应用场景大模型,加快建设基于国产超算的人工智能平台。全力配合国家深海“三大平台”建设,加快中国计量院国家碳计量实验室、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创新平台进度,促进海洋一所科考船岸基保障基地竣工验收,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
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推动青啤科研中心、通裕重工海风配套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华芯威半导体等项目加快建设,万成锚链海工装备等项目尽快开工,新签约涉海重点项目20个以上。服务保障“国信1号”养殖工船技术攻关,争取“国信2-1、2-2号”建成投用。高效承接崂山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溢出效应,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带动作用,推进海洋防腐防污材料、渗透膜材料等技术产业化。新增涉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5家,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70亿元。
进一步做优服务配套。确保鳌山湾港区扩大开放通过省级预验收,推动女岛港3万吨级客滚船泊位全面开工、二期配套加快建设,完成3个5万吨级泊位填海工程,完善港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蓝谷区域公共服务配套,促进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开工建设,争取蓝谷医院、山大教职工公寓二期建成完工,确保领海实验学校早日投用,加快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转型,与驻青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三)更高质量打造新型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市“10+1”重点产业方向,突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精准发力细分赛道,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做强龙头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和绿色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构建产业发展主引擎。汽车产业,瞄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发展方向,力争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到30%;推动奇瑞满产运行、冲压车间竣工投用,支持智能网联车型和核心部件生产扩量,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全年产量超过25万辆;促进解放微卡整车上市,建成一汽大众宝来车型换代生产线,形成新增长点;着力引进“三电”核心配套,加快推进新能源动力总成、百度智能网联等项目。绿色能源产业,瞄准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光氢储等赛道,主动融入省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战略,加快“港能产城”一体化发展,推动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一期建成并网、二期启动,争取投资过百亿的华电、华能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开工,依托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招引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立足女岛港打造百亿级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同时,促进海尔新能源产业园全面竣工,加快建设阆苑、国网等新型储能项目,推动全域新能源产业有序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领域,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特种轮胎、非晶合金等行业优势地位,支持森麒麟绿色发展、创新升级,推动云路新能源电机研发中心建成主体,支持宇远、瓷兴等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支持汉缆、通裕等企业扩容增产,推动一汽智能锻造投产运行,豪江智能、叁旺液压总成、英龙增材制造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生命健康产业,促进金王生物化妆制品建成主体,大医精诚仿制药获批上市,美谷生物、百洋制药三期竣工投用。低空经济,聚焦航空体育运动等新业态,促进悦飞航空等6个产业项目落地运营,打造山东半岛通航产业基地。
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装、家电、商贸等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纺织服装产业,深入实施“三品”行动,推动即发新建超临界无水染色生产线、实现产能翻倍,支持雪达、恒尼等深耕功能性面料研发,进一步打响即墨童装、卫衣区域品牌。智能家电产业,推动伊可普、新星电器增产扩能,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技改、海尔净水智慧互联二期竣工投产。商贸流通产业,确保东方鼎信副食品集散中心一期建成、二期开工,促进蚁家人品智公元网红街区、创业广场完工开业,依托国际陆港、女岛港持续引进山港集团优质产业资源。
助力企业升级。加强上市服务,推动云路新能源启动上市工作、卓英社加快北交所上市。推进数字转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广奇智孔明工业大模型应用,深化酷特与华为合作,新培育市级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5个以上,新发布数字赋能场景100个以上。突出梯度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力争新升规纳统工业企业60家以上,新培育民营领军标杆企业8家以上。推动绿色转型,支持奇瑞、海尔施特劳斯创建绿色工厂,力争新培育绿色制造单位3家以上。
(四)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聚力建设科技强区。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研发投入导向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推行“揭榜挂帅”攻关,引导海联金汇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不少于8项。新增专利授权3500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4000件以上。支持云科智能等8家企业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培育专精特新、瞪羚雏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融合,建立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全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0场以上,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推广檬豆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分产业形成技术供给和需求清单,面向中小企业链接技术需求100项以上。持续加强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引进培育,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以上。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撬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创新,力争各类基金规模超过48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量身打造科技金融政策,推广“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系列金融产品,解决企业创新资金需求1亿元以上。推进大型仪器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服务。实施企业家创新素养提升工程。
(五)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激发动力活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创区域竞合新优势。
打好重点改革“攻坚战”。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把改革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标志性改革措施加快落地。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有保有压的资金安排机制,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三保”刚性支出。按照“保基本、促增收、强管理”原则,建立镇街基本支出保障和超收激励机制,调动镇街增收积极性。深化国企改革,有序推进融资平台退出和城投公司重整,进一步明确国企主责主业和重点方向,严格投资决策审批、项目论证和事后管理,加速向市场化、实体化、专业化转型。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完善新形势下招商机制,避免“内卷式”竞争。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优化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出营商环境“升级版”。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化拓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谋划推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一件事”等特色服务场景。深入推进建设项目“即办好”审批帮办服务,构建从准入、建设到准营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体系。推动“无证明”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全面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畅通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渠道,协调解决融资需求60亿元以上。完善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着力解决企业用工、用地、用能等难题。切实规范涉企收费执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落实国家要求,综合利用新增专项债等措施,加大企业账款清欠力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