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一出好戏”,如何为城市文旅“加戏”?

新即墨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08日    来源:新即墨

  国家级非遗即墨柳腔代表性传承人袁玲引领年轻人在继承中创新。水月 摄
  荧光棒挥舞成海,“大合唱”响彻看台……这个盛夏,热浪滚滚、人气满满的演唱会、音乐节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潘玮柏、杨丞琳、陈楚生、邓紫棋、陶喆、王心凌、许嵩……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青岛演唱会“声量”空前;接下来,还将有各路明星、团体带来的16场大型演艺活动陆续“开唱”。致力于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文旅品牌的青岛,正成为更多年轻人选择的时尚文化集聚地。
  对一座城市来说,在文化供给日益丰盈的今天,要吸引掌握“选择权”、拿着“放大镜”、不吃“老一套”的观众的特别青睐,并非易事。
  什么样的“舞台”能脱颖而出,“刷屏霸榜”,受人青睐?我们不妨以近年热播的影视剧为“线索”,找一找答案。

  满足《墨雨云间》般的“情绪价值”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寻求心灵慰藉与情绪释放的需求日益增长。古装剧《墨雨云间》之所以刷屏出圈,正在于能够敏锐地感知情绪、抚慰心灵。
  “演艺+旅游”流行背后,是观众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高能量“情绪价值”,情愿为之买单。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青岛就将观众的情绪价值“拉满”——带来情感狂欢的王心凌演唱会、点燃氛围的live house演出、提供夏日浪漫的庭院演艺……不同的演出回应着不同的个性需求。
  每一场演出结束后,总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个性鲜明”的感性表达——“王心凌青岛限定蛤蜊歌,可爱疯了”“哈啤酒,看庭院喜剧《月亮 月亮》,是我最近最开心的一天”“夜生活不能没有live house,巨嗨”……每一句留言都浓缩着热爱、激情,充满着治愈、温暖、力量,打动了无数网友。
  一场场演出,也是一个个共情场域,人们可以在这个“乌托邦”似的乐园里和偶像互动,与同好共舞,和自己独处。
  事实一再表明,只有看见了市民游客正向的“情绪价值”需求,或提供疗愈价值,或提供陪伴价值,或提供共情价值,才能赢得观众、赢得流量、赢得机遇。

  实现《我的阿勒泰》般的“双向奔赴”

  伴着《我的阿勒泰》热播,如诗如画的美景、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带动了当地旅游持续升温。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成为出游新风尚。“门票经济”在文旅产业链中的价值被不断放大,成为消费的新增量。
  6月中旬,邓紫棋、陶喆演唱会在青岛同期举办,吸引了9.2万名观众现场观看,其中70%是跨城观演。根据0TA平台数据,在演出前后几天,到青旅游人次环比增长87%,消费额环比增长82%,充分体现出演唱会的巨大引流作用。
  演出市场的火爆和跨城观演的大趋势,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体验经济”。要实现城与人的“双向奔赴”,提供有温度的优质文旅服务是关键。秩序井然、免费接驳、景区优惠、住宿便利等各环节,都是对城市服务能力的考验。这些具象化的“宠粉”做法,会对城市形象和文旅发展产生指数级的加分效应。
  青岛演唱会市场“外向型”特征明显,外地歌迷占比超过50%,部分场次甚至接近70%。他们的到来,为交通、住宿、餐饮业发展增加动力,给“演艺+旅游”这一新消费业态带来旺盛人气。
  比如,有人在即墨区嗨ME·青春音乐节后,泡了一场温泉;有人在城阳区邓紫棋演唱会后,吃了几顿海鲜,有人在崂山区许嵩演唱会后,看了一场海上日出……显然,远方来的客人不仅想要“听好”“看好”,还想“吃好”“玩好”。
  当下,青岛正着力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文旅品牌,在优化演出产品供给、加大配套文旅产品供给和抓好演出保障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看得开心、住得顺心、玩得舒心。

  打造《玫瑰的故事》般的“文艺供给”

  《玫瑰的故事》里,主人公黄亦玫是一个通过策展向社会与公众讲述艺术品故事的人。
  在热气腾腾的演出市场中,城市需要增强讲述艺术故事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供给水平。从更宏观的视野看,无论是演艺融入旅游,还是旅游融入演艺,演艺与旅游深度融合背后,是群众尚未得到满足同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满足这些需求,城市应不断创新探索,开辟新场景、新空间,提供深层次、多元素、高品级、国际化的文艺供给,让文娱消费市场成为一个生态健全的有机体。
  在增强文艺供给上,青岛结合文化、艺术、观演、文博等消费市场需求,提供多领域、全方位、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围绕演出市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发展。
  下半年,青岛“好戏不断”,除了演唱会外,各类音乐、舞蹈、歌剧、话剧、儿童剧、脱口秀、相声、戏曲等文艺表演将轮番上演。
  舞台剧方面,包括外国原版音乐剧《芝加哥》《安娜·卡列尼娜》、国内热门舞剧《赵氏孤儿》、话剧《白鹿原》《觉醒年代》、文华大奖作品《马向阳下乡记》等多部经典剧目,近期将在青岛大剧院等6个剧场上演;室内音乐会方面,将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市人民会堂、西海艺术中心、青岛音乐厅、博兰斯勒大剧院等场馆,推出各类专业音乐会80余场次。
  戏曲曲艺方面,青岛市京剧院推出原创现代京剧《弄潮》,同步开展“每月一星”“青岛有戏”品牌演出,邀请郭霄、杜喆等国内知名京剧演员奉上《锁麟囊》《状元媒》《凤还巢》等京剧经典剧目。著名相声演员岳云鹏、孙越、曹云金,脱口秀演员严值高、黑灯等将在青岛举办专场,铭海堂、青岛曲艺社、蛤蜊喜剧、上客喜剧、戏岛喜剧等多个曲艺团体也将常态化演出;群文活动方面,持续深化“欢乐四季”文化活动品牌,推出青岛市民文化节、“海燕奖”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沉浸式村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大型品牌活动……
  在青岛,你可以跟着许嵩等音乐人嗨唱,可以沉醉于百老汇的歌剧,可以跟着岳云鹏哈哈大笑,可以在“村晚”中成为主角……丰富演出形式、拓展演出空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产品供给应有的“日常图景”。

  唱好《繁花》般的“地方腔调”

  电视剧《繁花》中,黄河路上风起云涌,爷叔“尽心尽力盘算黄浦江的事情”,沪上儿女在时代浪潮中起起伏伏……它的出圈,带着浓厚的上海地域特色。
  城市打造文旅演艺同样需要找到具有城市辨识度的流量,在流量和本地文化特色之间寻求“融合点”。
  当下,文旅演艺越来越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气质的重要载体,它以快速符号化、广泛传播性、反复上演的精神消费特性,展现了城市更多面的山川之美、人文之韵等。
  不能否认的是,今天,很多城市的文旅演艺依然习惯于依赖偶像“咖位”。长此以往,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城市也容易陷入头部IP的争夺战而无暇创新。
  一台演出再精彩,终有其发展“天花板”,要想放大“门票经济”在文旅产业链中的价值,需要推陈出新,力争做到“人无我有”。除了引进高品质的演出外,更要立足自身的特色优势,打造出与当地历史底蕴、人文气质匹配度更高的特色演出项目,形成IP。
  比如青岛推出大型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以青岛海洋文化和中国航海史为故事主线,以包裹式全景影像构建全视域海洋。置身演出现场,观众可以通过全景声环绕,感受多维、逼真、生动的声场空间。
  又如即将上演的360?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充分融入青岛的海洋文化、齐鲁文化、民风民俗、海上商贸、船港文化以及海洋科技等元素,辅以影视级特效仿真场景体验,还原历史场景,塑造震撼场景与璀璨瞬间。
  任何形式的文旅演艺,只有根植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讲好地方故事、讲好特色故事,才能让故事触动人心。
  演出之于城市,不是简单的加法,它带来的将是幂数效应,甚至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