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01月09日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于黑丁

新即墨      2024年01月09日     

新即墨2024年01月09日04版面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代表合影。

  周浩然六弟周法廉(右)与于黑丁(左)阅看周浩然遗作。
    金涛善

  2013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第11版登载吴筑清《延安留影文化群英》一文,他深情回顾了其父亲吴印咸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拍摄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全体代表合影的经过。
  这是一张有别于其他党的领导人与会议代表的合影,最富有个性的文艺工作者们无拘无束地同自己的领袖坐在一起。
  作者介绍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门前,共有100多人。特别说明参加拍摄的领袖与文艺工作者的姓名,在文章列出的名单中,第14位是于黑丁,原来从即墨走出来的作家也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于黑丁(1914—2001)原名于敏道,笔名于雁,山东即墨苏口村人(今属即墨区田横镇)。先后在胶东公学、青岛市立中学求学。1928年结识了时任市立中学国文教师的著名作家王统照。经王统照的细心扶植、栽培,于黑丁从1930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供职于《青岛民报》的于黑丁与同乡周浩然一起,经中共党员黄敬、乔天华介绍参加青岛左翼作家联盟。翌年于黑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青岛左翼文化运动的骨干。他与周浩然等创办汽笛文艺社,出版《汽笛》文艺周刊,探求救国真理。汽笛文艺社不久遭国民党当局查封,为躲避缉捕,1934年10月于黑丁离开青岛,辗转于1935年秋到达上海。1936年春,通过作家萧红、萧军介绍,于黑丁开始与鲁迅通信。这在鲁迅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成为青岛现代文学史上惟一一位与鲁迅有过交往的本土作家。1940年,于黑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事宣传及写作工作。
  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旨在解决当时延安文艺界中普遍存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文艺作品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使其自觉地为工农兵鼓与呼,使文学艺术形成有效的文化战斗合力。座谈会召开前,毛主席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并亲自约见与写信征求多位延安文化名人的意见,主要有李伯钊、丁玲、艾青、萧军、萧三、罗烽、舒群、刘白羽、欧阳山、周文、草明、塞克、于黑丁等人。
  在第一次座谈会开始前,毛主席、朱总司令提前来到,在时任鲁艺副院长周扬的介绍下,毛主席与代表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他与“文抗”(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秘书长于黑丁比较熟,走到他面前主动与他握手,开玩笑说:“黑丁,你来了!你的名字不正确,你并不黑呀!”毛主席与于黑丁幽默地交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非常重视思想宣传工作,也珍视与文艺界的交流。1957年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会议破例邀请160多名党外人士参加,于黑丁名列其中。会议期间,毛主席先后召开了5个座谈会。3月8日晚,毛主席在颐年堂邀集文艺界知名人士座谈,于黑丁与沈雁冰、老舍、巴金、周信芳、徐平羽、方纪等文艺界名家受邀,参加了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于黑丁先后担任中南文联副主席、中南作协主席、武汉作协主席、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等职,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2月4日,因病在郑州逝世。